杨云彦:1983级硕士,理学博士,教授,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等职。
我是1983年到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的。在华东师大计科系度过了三年时光,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记忆非常的深刻。在庆祝建系40年之际,采撷三朵记忆的浪花,和老师同学分享。
第一,一封信。我是湖北人,1983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当时确实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觉,想到北京上海去读研究生。给几所学校的老师写了信,最早收到了华东师大王西靖老师的回信。王老师的回信,系统介绍了华东师大的招生情况,欢迎我投考,两页纸,写的很详细,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感动,这封信决定了我和华东师大的缘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的职业发展历程。
第二,一台电脑。上世纪80年代,国内计算机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在本科还在学纸带穿孔机,磁芯存储器。在华师大感觉则有耳目一新之感,无论是教材、资料室的学术期刊,还是实验室的设备,都体现了和国际水平的接轨,当时很多教材都是直接用原版的教材,不少老师都直接用英语授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有一次。系里面引进了一台在国外也是面世不久的电脑Macintosh,这种电脑,第一次见到了鼠标,也改变了传统的DOS界面,开始采用类似Windows的图形人机交互界面。这一台电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东师大计算机系的教学水平。在这样的环境里,专业方面的进步是很快的,我在学习期间,连续发表了3篇小论文,尽快多是“豆腐块”式的小论文,但还是很有成就感。当时我们研究生人不多,同级的8位研究生,大家交流也很密切,我们课堂上用英语,在课下讲上海话。所以,我的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很快学会了上海话,这倒是一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三,一张照片。毕业多年之后,我的导师王能教授发给我一张老照片,是当年在实验室的照片,我非常珍惜。当时,汪奕华、王能和赵厚生是我的导师,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很多指导,特别是王老师手把手带我做实验,搞项目,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工作状态的一个反映。就是在王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我深切的体会了在“干中学”的真谛,也成为我日后指导员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年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在华师大计科系的三年时间,对我的人生历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三年,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虽然我硕士毕业后转到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但在计算机科学系受到的“鱼”、“渔”兼备的学术历练,让我受益至今。在建系40年的这么一个重要时刻,我要对我的老师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们!也衷心祝愿咱们计算机科学系越办越好!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BWIN必赢·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